-
自成风格、擅长钢笔画的孙愚
孙愚,作品数量不少,且绘画自成风格,特色鲜明,在“文革”前创作出版的长篇连环画达十余部,其中有些作品在当时广有社会影响,如《党员登记表》、《夺印》(与徐进合作)、《小足球队》、《欧阳海》等,从开始从事连环画创作到70年代以来,几乎画的全部是中国现代题材材,前期的技法,也多为线描加以黑白处理。
-
连环画:那一代人的记忆
我国的连环画兴起于清末,最初的形式是新闻连环画。1899年,上海文艺书局出版了石印的《〈三国志演义〉全图》,这是第一部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文学原著内容的作品。民国时期,连环画迅速发展,但称呼上南北不一,南方称为公仔书、菩萨书、伢伢书,北方多称为小人书。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连环画多出版成64开本,这种形
-
那些读过的小人书
近日收拾杂货间,无意间发现了那只小木箱,翻开那些珍藏了30多年的泛黄的小人书,它曾经给我的童年留下多么美好的东西啊……在那个文化荒芜的年代,除了8个革命样板戏之外就是一些阶级斗争故事片,精神食粮的匮乏可想而知。文革中幸免于难的一些长篇小说以及小人书就成了人们相互传阅的“美食”。喜欢上
-
八大样板戏连环画
样板戏是“文革”期间的特殊艺术形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影响了中国亿万观众。今天,抛开那个特殊历史时代给样板戏的烙印不谈,仅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样板戏”还是颇具魅力的。当年,以戴敦邦为代表的很多著名画家在“牛棚”里接到“指示”,集中起来为“样板戏”搞连环画创作。能够从“牛棚”走出来,重拾画笔
-
端午节的回忆——连环画《屈原》
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想起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一本连环画叫《屈原》。当年小学生中间流行用水彩涂连环画,于是,我的《屈原》被搞成了彩色连环画。我从连环画上认识屈原的时候大约十岁左右,十岁的孩子不懂宫廷里的政治,但是我非常崇拜屈原,崇拜他为了楚国的统一什么都不怕,在崇拜的同时,也同情他被坏人合伙陷害的遭遇
-
连环画真的老了吗?
从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到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从顾炳鑫的《红岩》到华三川的《白毛女》,说起这些连环画,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因为这些“小人书”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但是现在,连环画除变成藏家的藏品外,在大众视野中几乎销声匿迹了;在世的连环画画家也都纷纷步入迟暮之年,难有新作。难道连环画真的要被时代
-
我与连环画的情缘
我这个人自幼便喜文好武、爱书如命,大概这也算是秉承了家族的传统吧!记得七八岁时,舅舅馈赠的“小人书”启蒙了我的心扉,成为我的珍爱宝物,从此我与兄弟姐妹们苦心积攒的零花钱便都被我源源不断地“捐”给了书店,换成了小人书。刘继卣绘《心爱的小人书》 1951年6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初版本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社会
-
连环画《铁道游击队》创作史话
五十年代初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家丁斌曾、韩和平初次阅读刘知侠创作的小说《铁道游击队》时,便被它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深深吸引。作为资深的连环画工作者,他们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创作连环画的绝佳素材,立刻决定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形象化地表现这一故事。他们通过反复阅读原著,对脚本进
-
连环画《铁道游击队》的版本演变
上海人美版连环画套书《铁道游击队》,如果不分出版、印刷的年代,估计每位连环画收藏爱好者都会藏有。可是该套书第1版与现在常见的第2版相比,有不少变化,值得玩味。据丁斌曾先生介绍,他与韩和平先生在55年画了《打洋行》一册单行本(52开本,上海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56年,董子畏先生编写了全套十册
-
小人书陪我度过幸福的童年
我的童年正赶上我国十年浩劫,可以说是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度匮乏、单调的情况下度过的。但我曾经幸运地拥有过一小箱近三百本的小人书,是它陪伴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当时,我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是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娇惯下长大的。至到现在,我的同伴们只要一提起童年的生活都还能对我漂忽出羡慕的眼神
-
童年回忆——连环画报
小时候,我们家总定《连环画》,8开的(A4纸)。其中不少还是美院连环画研究生班的毕业作品,绘画质量可想而知,故事题材也颇为丰富。手法有水墨画、钢笔画、木炭画、水粉画、炭笔画、木版画、剪纸画,还有漫画等。题材非常多样;象罗马史诗,其中的雅典娜女神什么的都是希腊风格,连载了很久;鲁迅的《伤逝》,
-
童年记忆中的连环画
我童年生活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自幼文静内向,喜欢看书,记忆中接触最早的书便是连环画。由于生于六十年代末期,记事后的童年生活仍然是拮据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很贫乏,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生活在农村乡镇的孩子而言,看连环画显然已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记得小时候的连环画主要是一些描写战争年代革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