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石印画报到“小人书”的诞生
上海的《点石斋画报》是以图画新闻形式的连幅图画。最早发行的时候,仅仅只是作为《申报》的附送赠品,每十日出版一本,每期八页,其内容是“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甫一上市,就因其贴近社会生活故事事卖点,以及精美的印刷和中西台壁的创新绘画技法,赢得了普通市民的喜爱。
-
连环画的开本与版次
连环画作为出版物的一种,跟普通图书一样,也有版本,版次的区别。但它又因为自身艺术形式的缘故,在版本和版次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点对于收藏爱好者尤为重要。
-
现代连环画的种类
连环画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中国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体系,但是它却没有一个固定的绘画表现手法,创作者们按照各自的理解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以不同的绘画手法进行创作,这就使得连环画呈现出“采撷各家之长为我所用”的繁荣景象。水墨、水粉、水彩、木刻、素描、漫画、摄影,甚至油彩、丙烯均被作为连环画的
-
连环画《奇袭白虎团》成书的前后
因《奇袭白虎团》画工精良,山东出版社捷足先登,又因是山东的人,山东人的事,山东的画家,山东的剧,上美、人美等也就没再画此书,所以此书被当作八大样板戏的正本,成为经典。杨文仁等笔下严伟才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读者心中。
-
《红灯记》连环画知多少
作为八大样板戏之一的《红灯记》已广为流传,表现在连环画上,其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悠长。《红灯记》连环画在“文革”前有两种版本,一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65年出版的上下册,由吴普改编,张剑维画;二是同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单册本,由杨根相、万家春改编,韩和平、罗盘、金奎、沈悌如、
-
《智取威虎山》连环画的艺术价值
《智取威虎山》虽然采用的是传统线描形式,但是人物的造型与场景的安排都明显借鉴了西方的人体解剖知识和透视知识,人物身体各部分基本符合真实的人体比例。由于深受“样板戏”的影响,该作品的人物表情、动作造型、典型瞬间的表达等方面,都追求着舞台化的效果。
-
“三突出”原则指导下创作的连环画《龙江颂》
运用透视、色彩的变化,突出英雄人物。《窑场斗争》一场,初稿视平线较高,正反面人物对比不强烈,构图松散,缺乏战斗气氛。后来,我们降低了视平线,加强了画面"近大远小"的强烈透视感。把反面人物黄国忠推到画面后侧,以揭露暗藏敌人的恐慌和虚弱。
-
特殊的连环画——样板戏连环画
我喜欢连环画,也收藏有几本“特殊的连环画”——那就是文革时期的革命样板戏连环画。我8岁那年拥有的《白毛女》,便是样板戏连环画的一种。后来,小叔给我的电影版《杜鹃山》,有人说也应算作样板戏连环画“成员”。至于其它“成员”,则是我十年前从书摊上有意识地“回购”来的。那感觉也远不如从前那么好了。
-
我的第一本连环画——《智取威虎山》
我的第一本连环画是《智取威虎山》。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的连环画。后来我还有过很多本连环画,都放在一个木头箱子里。姥爷是个木匠,箱子是他亲手做的,也是姥爷留给妈妈的“遗产”,妈妈带着它来上海安家,作为纪念。在那个木头箱子里,放着我的全部小人书。书是编了号的,我至今都
-
三十年代的连环图画小说
上海的街头巷尾像步哨似的密布着无数的小书摊。虽说是书摊,实在只是两块在墙上的特制木板,贴膏药似的密排着各种名目的版式一律的小书。这“书摊”--如果我们也叫它书摊,旁边还有一只木条凳。谁花了两个铜子,就可以坐在那条凳上租看那摊上的小书二十本或三十本;要是你是“老门槛”,或者可以租看到
-
名家绘连环画之《闪闪的红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3年10月出版的连环画《闪闪的红星》,是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由王纯信、杨沙两位画家共同绘制,共115图,印数10万册。1974年入选《中国连环画展览》,同年被北京外文出版社以三十二开本十一种文字的单行本出版,向全世界发行,1982年荣获全国连环画创作二等奖。连环画《闪闪的红星》创作背景
-
五本不同的连环画《法官与刽子手》
没想到自己无意中收集了五本《法官与刽子手》。最先得到的是《谁是凶手》。蓝底白字中间一个红框人头,前边一个漂亮潇洒、高举手枪指向前方的年轻人形象吸引了我。从题目就知道是一本破案书。书中年老但睿智,工于心计的贝尔拉兹探长和他年轻漂亮的后助手之间的博弈。探长为了判决一个犯有杀人案件的富豪